全国统一销售热线

0898-08980898
pc首页幻灯2 pc首页幻灯1
最新公告: 诚信为本:市场永远在变,诚信永远不变。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联系亚新体育

0898-08980898

地址:亚新体育·(中国)官网-ios/安卓/手机APP下载广东省清远市

电话:0898-08980898

传真:000-000-0000

邮箱:admin@ywsxhxb.com

行业新闻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新闻

亚新体育惠民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规划

更新时间:2024-04-13 08:38:00

  “十三五”期间,在惠民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为导向,认真谋划现代农业发展蓝图;以城乡统筹为主线,大力推进生态宜居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以集约发展为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初步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转型,农村居民可支配性收入稳步增长,农业整体发展水平明显提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为“十四五”期间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民经济增速由高速增长逐渐转入中高速、中低速甚至低速增长,农村居民收入保持较高的增长态势,说明经济发展效率在提升,经济增长开始由外延式增长逐渐转向内涵式增长。表1.1、图1-1显示,2016-2020年,惠民县第一产业增加值由43.5亿元增长到46.7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13141元增加到2020年的17681元,5年间增长了1.35倍,年均增长率为7.7%。由此可见,受疫情的影响,全县农业增长出现一定的下降,但总体高于第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国民经济增长,农业在惠民县的基础地位日益巩固,乡村振兴效果日益显现。

  农业增加值中,十三五期间,各内部产业总体呈平稳增长趋势,其中种植业产值由26.53亿元增加至30.71亿元;林业产值从6.77亿元减少到2.44亿元;牧业产值从4.88亿元增长到8.50亿元;渔业产值0.64亿元增长到1.64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53亿元增长到4.81亿元。由此可见,除林业增加值有所减少外,其余均实现较快的增长。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也是战略性基础产业之一,为人民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因此,国家始终把发展农业放在一切经济工作的首位。民以食为天,粮油肉是农业中的基础,在农业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图1-2显示,2016-2020年,惠民县粮油肉发展总体比较平稳,但略有起伏。粮食方面,总产量从64.81万吨增长到76.05万吨,5年间增长率11.24万吨;油料作物总体比较平稳,维持在7千吨左右,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产量下滑比较明显;肉类生产从8.57万吨增长到9.47万吨,总体增长较为平缓,大致维持在9万吨左右,5年间增长了1.11倍,这也反映了惠民县肉类需求在十三五时期比较平稳,显示了政府对肉类市场把控是比较好的。

  “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围绕农民致富这一中心工作,不断调整农业经济结构,农林牧渔服结构比例不断优化。图1-3显示,“十三五”时期,惠民县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之间比例为64.2:16.4:11.8:1.5:6.1,到2020年调整为56.6:4.5:23.5:3.4:12.0。可以看出,种植业占比明显下降,下降了7.6%;林业比重明显下降,从16.4%下调到4.5%,5年间下降了11.9%;而牧业、渔业、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则呈上升趋势,其中牧业比重增长最快,从11.8%增长到23.5%,其次是农林牧渔服务业,从6.1%上升到12.0%,上升幅度最小的是渔业,提高了1.9%。农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反映了“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以粮食生产为基础,蔬菜种植、畜牧养殖、渔业等为主导,以农产品加工、物流及示范园区建设为重点,以现代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和“互联网+农业”为支撑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体系渐趋形成。

  “十三五”期间,惠民县以稳定粮食面积,提高单产,改善品质为重点,对蔬菜和食用菌生产实行标准化生产,形成了以优质粮食产区、优质瓜菜和食用菌产区为主导的农业布局体系。

  优质粮食产区。以何坊街道、桑落墅镇、李庄镇、石庙镇、孙武街道、姜楼镇、辛店镇、淄角镇为代表,积极争取全国千亿斤粮食产能规划项目,大力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大力实施小麦一喷三防、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小麦良种补贴等项目,发展优质、高产、生态、安全种植业。

  瓜菜及食用菌产区。打造以淄角镇为代表的冬暖式大棚蔬菜生产基地;以麻店镇、辛店镇、清河镇、何坊街道办为代表的大中拱棚瓜菜生产基地,以大年陈镇为代表的小拱棚蔬菜生产基地;以姜楼镇、麻店镇为代表的西瓜生产基地,以皂户李镇、魏集镇、胡集镇、淄角镇、辛店镇为代表的食用菌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实施品牌战略工程。成功推出山东省首家县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惠民原耕”,目前已纳入16家企业的96个品种进行重点推广,构建起了以“惠民原耕”为“母品牌”,以一批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品牌为“子品牌”的品牌体系。以“惠民原耕”品牌为依托,狠抓质量管控,先后制订122项主要农产品安全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品牌认同感逐渐增强。标准化生产基地总数达到53处,认证标准化基地面积19.25万亩,其中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0个,市级标准化生产基地16个,全县“三品一标”农产品认证数量达到125个,确保省级以上各类监测的合格率达到98%以上。

  通过标准化建设,初步建立了以政府政策引导、资金配套和龙头企业建设为推力,以标准为载体,以创新为手段,促使实施主体(农合社、农业企业、农户)主动参与的“政府搭台+实施主体唱戏”的发展模式,正在形成产业为先、多方联动、与国际接轨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惠民模式”。

  土地流转。惠民县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共112.54万亩,其中适宜流转土地面积共93.38万亩。土地流转率为58.5%,高于全市平均值4个百分点。通过土地流转有助于解决农村生产力缺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实施规模化经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股份经济合作社。“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惠民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1282个村,全部设立组织机构和成员界定,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54.73万人;1282个村实现清产核资,累计清查资产87978.67万元,清查集体土地总面积174.11万亩;1282个村完成资产股权量化,共量化资产总计10503万元;2091个村完成股权证书发放,完成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并发放组织证明书1282家。

  盘活闲散宅基地。2018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闲散土地盘活利用的通知》,根据相关文件精神,惠民县对对闲散地进行了摸查统计,结合村实际指导利用闲散地发展多种经济,增加集体收入。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县清理回收闲散宅基地249.87万平方米、闲散土地1.52万亩,累计实现集体收入275.12万元。

  “十三五”期间,惠民县把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以“清脏、治乱、增绿、控污”,以村庄清洁行动、城乡环卫一体化、厕所革命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目标,全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幸福感。

  全面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共完成农村改厕11.9万户,覆盖率达92%,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众的生活质量日益提高,蚊蝇滋生等带来的传染病明显减少。政府出资购买大型吸粪车14辆、小型吸粪车35辆,建设粪污中转站14处,镇办粪污处理采取送往污水厂处理及发酵后用于种植业有机肥,二次污染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大力加强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处理力度。强化组织领导,形成社区、村居严格落实责任的联动机制,2020年,制定《惠民县城乡环卫一体化工作“以奖代补”考核排名办法》,加强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工作,效果明显。强化财政投入,购买垃圾清运车辆、垃圾桶,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转运能力和收集能力,“户集、村收、镇运转、县处理”的运转体系不断加强。实现村村配置专用收煤灰垃圾桶,各村均有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基础设施配备率达100%。编制《惠民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实施方案》,完成125个村庄的治理任务;建设胡集镇、李庄镇、大年陈镇、姜楼镇4座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何坊街道、大年陈镇2座农村生活污水正在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水平不断提升。

  农村废旧房屋整合开发成效显著。“十三五”时期,拆除废旧房屋残垣断壁5600处,拆除率100%,整理面积78.69万平方米;对废旧房屋整理的土地进行综合开发,栽种树木96524株,建成健身娱乐广场35处,家庭微菜园1135处,提高村集体收入,实现了土地高效集约利用。

  “十三五”期间,惠民县聚焦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民生投入,着力深化改革创新,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加强老旧院落、老旧市场、棚户区改造,“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深化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改革,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取得较好成绩;基层卫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建成一批标准化卫生站、乡镇卫生院,社会养老保险覆盖39.15万人,享有养老保险待遇的12.5万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4%;着力加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纵深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实现常态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农村群众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农村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就。

  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发展战略,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2018年国务院印发《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制定了《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乡村振兴已成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是健全现代社会治理格局的固本之策,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然选择。

  当前,我国正处于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现代代水平快速提升的关键时期,以结构调整为核心、以降低生产成本为手段,加强农业薄弱环节为主要任务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将在“十四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处于突出位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由主要追求数量转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强调一二三次产业整合发展,这必将为惠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产品质量提升、农业多功能拓展、农业综合效益提高注入强劲动力。

  十九大提出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实施高质量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日益城市化和相互连通的世界正受到新型传染病的巨大威胁,为反思以城市为中心的增长模式,推进中国的农村城镇化提供了契机。大城市在聚集优势资源、辐射带动周边城镇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疫情的冲击下,其吸纳农村人口与农民工就业的能力逐步被削弱。发展新型城镇化模式,增强农业吸引力,促进乡村振兴,推进城乡融合,为农业的高效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农业的战略性地位愈加突出。

  惠民县高度重视农业发展,针对特色产业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等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要求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发展特色产业,加快产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惠民县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执行的强心剂,系列政策为全县农业农村建设发展提供了巨大动力。

  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新的重大阶段性变化,对农产品加工产品的消费需求快速扩张,对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产品消费的重视程度明显提高,市场细分、市场分层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产品消费日益呈现功能化、多样化、便捷化的趋势,个性化、体验化、高端化日益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增长的重点;对新型流通配送、食物供给社会化、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服务消费不断扩大,均为推进惠民县农业农村经济的建设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实践证明,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十三五”时期,惠民县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绝对值在逐渐扩大。表2.1可以看出,2016年二者差距为16473元,2019年扩大到20010元,2020年有所落,5年间差距扩大了3490元。城乡收入比是衡量城乡收入差距的相对指标,2016年城乡收入比为2.25,2020年下降到2.13。从与滨州市比较看,惠民县城乡收入比相对较高,高于滨州市平均水平,低于山东省平均水平。而且,根据相关资料,惠民县低收入户收入增长速度较慢,低于同期高收入户增速,总体呈现马太效应的格局,且低收入户受就业机会、质量影响增速波动较大,低收入户增收相对缓慢且基础仍不稳固,这与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悖。

  “十三五”期间,由于历史等多种因素影响,农民的整体收入水平不高,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图2-2显示,惠民县农村居民收入为17681元,比全市平均水平低815元,在滨州市所有县市区中排在倒数第二位,仅高于阳信县。比博兴县低1680元,比邹平市低3638元,比滨城区低1922元,与邹平、博兴、滨城等县区的差距逐渐拉大。而且,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看,惠民县处在较落后的位置。惠民县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为8.05%,比滨城区、邹平市略高,远低于沾化、无棣、阳信、无棣、博兴等。居民收入增速处于中下游水平,农村居民收入潜力应进一步挖掘。

  人和产业是区域发展的两大核心因素。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乡村人口大量非农化、转移到城镇乃至市民化,这本身是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也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但如果对乡村人口转移后的乡村治理和乡村发展缺乏及时有效的跟进,便极易形成乡村人口“空心化”与乡村产业“空心化”交织的现象,并成为城乡发展不平衡、乡村发展不充分的集中体现。这一问题在惠民县比较突出,导致乡村发展活力不足,影响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一是乡村人口外流加剧村落规模缩小锐减,多数村庄无特殊产业支撑,村内居民以老人、妇女儿童为主,人气不旺。二是全县乡村产业“空心化”渐显。在惠民县农村地区,尽管农产品产量高、占比大,但以粮食和苗木种植为主,粮食中以小麦、玉米等为主,蔬菜等高效经济作物数量偏少,比重不高,优质产品少。2020年,全县粮食总产76.05万吨,其中小麦、玉米仍是全县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占全县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多年来一直超过90%,这也反映全县积极贯彻国家稳定粮食、保证粮食供给的基本方略取得成效。粮食种植面积174.05万亩,蔬菜、瓜果种植面积31.59万亩,花生等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2.67万亩。粮食作物结构不优、品牌优势不突出,现代科技应用整体落后,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低,农业价值链发掘不足,产业融合度低,市场竞争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特别是经济下行、成本上升、非洲猪瘟、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响,乡村产业发展低端化、边缘化,面临困难增多。三是全县乡村发展系统性不足。农村环境和生态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化肥、农药施用量虽然已实现负增长,但农业面源污染、地下水超采等问题仍然凸显。这些情况表面上是人居环境和污染治理的问题,实则是社会转型过程中乡村治理重构、乡风文明建设不足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影响全县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

  特色产业布局相对分散,发展不够集中连片,导致单一品种规模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存在“小而散”的问题。大多数农村土地已实现流转,但流转率仍然需要提升。农户分散经营仍然较多,多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面较小、合作方式较为松散、利益联结机制不够紧密,土地集约化经营方面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直接影响了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和农业产业规模化经营的步伐。

  特色产业较多,食用菌、果、林木、蔬菜等产业均有一定规模,有许多农业产业在全省具有一定知名度,惠民蜜桃、联伍西瓜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品牌,但缺乏叫得响的名片式拳头产品。已有品牌的价值和社会认知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亟需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构建以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山东省名牌产品、省市著名商标和国家专利产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品牌体系,打造区域性高端农产品品牌,提升农产品知名度。

  产业园范围内农业较为发达,且具有一定规模的集中化生产,龙头企业带动形成一定规模。但从产业结构上看,还处于规模扩张型的发展阶段,尚未形成规模化育种制种,专业化菌种厂和种苗厂较少;食用菌加工企业小而不强、蔬菜采后处理技术薄弱,冷链贮运设施建设滞后,商品化处理比例低;品牌数量少,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不强。与农业紧密相关的二、三产业比重相对较小,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水平低,提质增效不明显;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而不强,组织化程度低,生产与市场需求信息不对称,“种植、加工、仓储、营销”的产业体系尚未形成。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民收入主要靠一产维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农村基础设施短板和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欠账,一直是困扰乡村发展的重要问题。“十三五”时期,全县经过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努力,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已有较大改观,但这些设施尤其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利用效率上以及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面临补齐短板与提档升级的双重任务。如何在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原则中弥补农业农村发展的历史欠账,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一是在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上,一些农村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等设施等级不高,现代基础设施配套不足,在生产标准化、绿色高效技术应用等方面更为欠缺,一些产地批发市场、产销对接、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等设施相对落后,制约优质蔬菜、优质水产品、优质林果等优势特色农业的发展。二是在农村公共服务设施上,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然参差不齐,部分农村标准不高、配套不足、利用率低。三是在农村公共服务上,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短板明显,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相比,尚有相当距离。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习对山东“三农”工作重要批示精神。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总体目标,转变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农业、提高生产效率,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走出一条符合惠民县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之路,将惠民县打造成为传统农业大县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县,中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加工基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先行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要求,加快推进农田基本建设,努力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深入实施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战略,扎实开展乡村清洁工程,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节约用地制度,不断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践行“两山”理念,突出黄河流域生态优势,借助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推广农业节能减排,规范农业投入品使用,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以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作为现代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适度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坚持农业农村改革创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利用现代科技进步成果,改造提升乡村产业。加大现代农业改革试验力度,扎实推进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农业科技创新,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完善财政支农保护政策等改革试验,创新机制和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

  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展全产业链模式,推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加快农业与现代产业要素跨界配置。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

  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平台,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大引智、引技、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现开放发展、合作发展、共贏发展。

  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把二三产业留在乡村,把就业创业机会和产业链增值收益更多留给农民。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活要素、激活市场、激活主体,以乡村企业为载体,引导资源要素更多地向乡村汇聚。

  到2025年,惠民农业结构更加合理,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装备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循环化、服务社会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支撑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高。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与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乡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持续增强。乡村就业结构更加优化,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收入持续增长,农村民生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乡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展现新气象,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培育一批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新农村。

  一大目标:对标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加快补齐短板,提高发展水平,不断厚植新时代惠民县“三农”发展新优势。

  五大任务: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树立乡风文明新气象;创新乡村治理体系。

  九大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工程;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六大措施:强化党的领导;强化资金保障;强化约束机制;强化人才保障;强化制度保障;强化技术支撑。

  1、农业农村产业结构更加合理。加强农业与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不断延伸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壮大。实现农产品加工值与农业总产值比达到85%,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5%。农业农村服务业快速发展,农业服务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达5%。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农业产业镇(乡),创响一批“惠民原耕”乡土品牌。

  2、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全省领先地位。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十字方针,做到产品精品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三标一品”农产品数量达到130个,绿色优质农产品比重及农产品质量达到90%以上。

  3、农业生产经营稳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多样,形成产业联盟。规格以上龙头企业数量达170个。培育示范家庭农产率达20%,培育农民合作社率达25%。4、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有较大提高。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27%。农业科技进步贡献达80%。

  5、实现农村绿色发展。坚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以绿色理念推动惠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以美丽乡村竖起乡村振兴新样板,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实现资源低耗、高效、集约,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良好,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村发展新格局。节水灌溉面积达113.95万亩,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达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生活污水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5%,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6%,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厨普及率达98%以上。

  6、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涌现出成千上万的农民专业技术能手,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5万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达30%,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达6%,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7500人。

  7、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均等化建设,推进农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农村水电路气房等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科学、文化、卫生、体育全面发展,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到2025年,农村道路“户户通”村庄比重达100%,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达100%,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农村公共体育设施达标率达100%,乡村网络规范达标率达100%,农村区域性医疗卫生中心基本建成率达60%,农村公路路面使用性能指数(PQI)达90%,“雪亮工程”入户数量达7万户,有电子商务配送站点的行政村比例达95%以上。

  8、乡村乡风文明建设展现新气象。县级以上文明村镇达标率达85%以上,农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普及率达100%。着力打造乡村文明建设示范点1-3个,培育壮大1-2个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传承保护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构建移风易俗长效机制,注重培育良好家风,以家风促民风,以民风带乡风。大力倡导文明生态理念,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每年开展“美丽庭院”等创建评比活动。大力开展文化进基层活动,每年组织文艺展演、文化演出、文艺培训和送文化下乡、送电影下乡、送图书下乡等文艺志愿服务活动。让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围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生态立农、市场活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挖掘农业传统优势,聚焦农业绿化,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农业功能拓展与产业链延伸,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现代经营体系,着力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切实强化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全面实施国家粮食安全战略,根据惠民县粮食供给结构、市场消费结构以及粮食国际贸易结构等多方面的综合考量,制定科学的粮食种植结构优化方案。

  坚持有保有压,优化种植业结构,推动种植业由注重产量向稳定提升产能转变,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稳定冬小麦面积,扩大专用小麦面积,开展粮食绿色增产模式攻关,全县粮食年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74万亩和14.78亿斤,其中小麦播种面积稳定在90万亩左右。因地制宜开展玉米与大豆、玉米与杂粮作物轮作休耕,在适宜地区探索开展耕地休耕试点。发挥全省设施蔬菜发展重点县招牌优势,巩固蔬菜产业优势,积极推进蔬菜品种选育、提纯复壮、引进创新,大力发展设施蔬菜,推广新型大棚、无土栽培、基质栽培和集约化育苗技术。以李庄、麻店、淄角、清河等为重点,突出圆葱、大蒜、土豆、辣椒、黄瓜等品种,建设一批现代农业标准化蔬菜基地;到2025年,全县瓜菜播种面积稳定在45万亩左右,瓜菜总产量达到163万吨左右,与首农集团合作打造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优质蔬菜生产基地。

  制定统一标准,建设高标准农田,推进小方田向400亩大方田转变,推广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和农产品进行统一配送与收购,促进规模化发展。做好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确定粮食安全、绿色、高效生产。

  引导小麦产业下游仓储流通以及加工企业,以社会化服务组织为连接点,在小麦主产区开展优质专用小麦规模化订单式成片连方种植,由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相应企业开展全过程的农业综合服务,突出种植的规模效应以及优质专用品种的市场优势,帮助企业解决优质原材料来源问题,帮助农民稳步增产增收。

  引导调整玉米产业结构,在控制玉米种植总量的同时,推动存量改造,通过良种补贴、宣传推介等方式,重点在玉米主产区发展10万亩规模的青贮玉米,建设青贮池、加工车间、贮存车间等基础设施,购置相关农机设备,为区域内畜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饲料资源。

  突出种苗繁育的规模化、科技化以及标准化优势,在麻店建立一个年育苗3000万株以上的瓜菜种苗繁育中心,进行多品种瓜菜种苗繁育。

  Ø发挥浩东果蔬专业种植合作社、古源恒昌旅游度假村有限公司、仙园果树种植有限公司等龙头作用,打造以辣椒、大蒜、圆葱“三辣”品牌为主的露天瓜菜产业区。

  发挥齐发果蔬、冠铭菌业、银丰食用菌种植合作社等带动作用,按照“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推广建设银耳、香菇等食用菌种植大棚,进一步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打造全国重要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重点开展甜高粱、小米等小杂粮种植,重视上下游衔接工作,做好酿酒与食品加工产业对接,力争打造10万亩规模的小杂粮产业规模化发展示范基地。

  积极调整生猪养殖、牛与奶牛养殖结构,积极推动特种养殖育肥发展;畜牧业发展要同环境质量改善有机结合,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支持;大力倡导园区生态型生产,争取做到“零排放”。力争在规划期间在全县范围内建成4个畜禽养殖加工循环产业示范园区。

  依托全省食用菌优势区域县、山东省食用菌产业创新团队综合研发示范基地(惠民)优势,大力实施食用菌产业规模化、产业化、科技化、标准化、品牌化、国际化“六化”战略,将食用菌产业链发展成为集食用菌种繁育、菌棒生产、大棚栽培、食用菌保鲜、脱水和食用菌加工和销售等环节于一体,融合生产、科技、生态、社会等多元功能的全产业链。到202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全部达到无公害或绿色农产品标准。

  聚焦林果产业振兴,依托南部黄河冲积於地,以规模化、特色化为方向,在大力发展惠民短枝红富士、惠民蜜桃、仲秋惠蜜桃、新梨七号等名优果品基础上,积极引进新优核桃、苹果、梨、桃、葡萄品种,按照产业成带、特色成块的原则,通过政策支持、产业帮扶、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惠民林果品牌重新崛起;推动产业由个体零散种植向土地流转建园建区转变;推动栽培方式由传统树型向纺锤型种植技术普及和转变;重点开发沿黄特色经济林旅游观光带,促进三产融合。

  立足优势特色苗木产业基础,围绕满足绿化建设多品种、多规格的市场需求,继续重点做强做大“皂户李苗木”。以皂户李镇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各镇办,继续做大做强惠民苗木支柱产业。发挥“北京林业大学惠民县长期科研基地”带动作用,建设“沙窝林场黄河三角洲耐盐木本植物良种基地”,与北京林业大学进行科研合作和战略对接,并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我县苗木产业新旧动能转换,提档升级、提质增效;依托苗木优势,深挖林间资源,打造立体林业。到 2025年,全县苗木产业标准化、品质化占比到80%以上。

  在石庙建设1个鲁西黄牛原种场、1个渤海黑牛原种场以及1个高代杂交肉牛扩繁场;建设1个奶牛良种繁育中心;建设3个种羊场。

  总投资2.5亿元,建成30万羽蛋鸡智能化养殖基地、年孵化10万羽种鸡孵化基地。重点改造或者新建标准化养殖场10个,建成新型养殖示范基地,每个养殖场的年出栏肉鸡在10万只以上。建设智能化、规模化,标准化绿色畜牧产业基地,建强畜牧产业链条,引领绿色畜牧收发展方向。

  按照现代畜牧业标准化高效蛋鸡生产方式,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工程方案和工艺技术,充分发挥工程技术、饲养技术和生物技术的综合效能,建设合理、优化、高效的标准化蛋鸡生产基地。新建标准化养殖大棚2个,新上有机肥处理设施并在公司以南发展新兴农业,打造省内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

  以“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发展模式,引导和推广养殖技术带动农户发展肉鸡养殖。围绕“种养结合、农牧循环发展”, 选用国家专利空气能粪污无害化处理及有机肥一体机设备,消耗鸡粪 1.5万吨,生产有机肥 3000吨,实现畜禽养殖—粪污综合处理—粪便有机肥生产—还田用于生产优质牧草和饲料作物—畜禽养殖的循环生态产业发展,带动全县畜禽养殖粪污实现综合利用。

  计划总投资30亿元,打造养殖、屠宰、加工全产业链示范项目。达产后,年出栏生猪100万头、加工200万头,实现销售收入26亿元,带动就业3000余人。

  放大大年陈镇“林果之乡”品牌,执行国家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规范,突出规模化、品种多样化和原产地品牌化,大力发展特色林果种植、旅游采摘,建设高产、高效、优质果园,每年新建果园2000亩,着力打造地理标志农产品示范区、沿黄百里林果产业走廊。到 2025年,果园面积达到4万亩以上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为基础,促进产业链相加、价值链相乘、供应链相通“三链重构”,推动终端型、体验型、智慧型、循环型新产业新业态“四型发展”,促进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争创全省农业“新六产”示范县。

  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实施农产品加工业转型行动,大力推动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食加工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开展农产品及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试点。积极支持惠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惠民县沿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形成一批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农业园区、产业带。

  积极拓展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开发利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打造“鲁北印象、体验乡愁”休闲农业品牌。到2025年,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集聚片区和示范点,提升山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发展质量。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游客数突破500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1.5亿元以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

  大力实施“互联网+”现代农业战略,深化电子商务示范县建设,推进乡村特色产业与电商融合发展,完善县、镇、村三级农村电商服务网络,争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示范县。支持大型电商平台开设地方特色馆,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入驻开设线下专卖店,推进杜桥豆腐皮、武定府酱菜、蜜桃、李庄三辣、惠白菊等特色农产品线上线下融合,把农产品资源“引流上线年,全县农村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到6.3亿元左右,推进乡村共享经济发展。

  以李庄镇和姜楼镇为核心,依托李庄镇电商协会和体育绳网协会,整合全县绳网产业资源和电子商务资源,积极打造“中国绳网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大力推进“中国绳网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基地”建设,吸引全国各地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绳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入驻,规划建设绳网电子商务物流园。

  发挥皂户李镇花卉苗木产业优势,积极完善中国白蜡网、花木通、苗联通等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加强电子商务平台与大数据企业深入合作,优化布局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展览交易中心、花木培育研究中心和花木产业综合服务中心规划建设,为全县苗木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Ø建 设 规 模:30个精品农家乐,20个精品林家乐以及10个精品渔家乐

  依托黄河沿岸优越的地理条件与自然景观,发展林家乐、渔家乐等休闲农业新模式,重点发展30个精品农家乐,20个精品林家乐以及10个精品渔家乐。建设休闲农业产业园区,建成黄河休闲农业示范带。

  规划一核引领、一带聚集、一环串联、多园联动、多主体发展的结构。一核:即田园综合体核心区;一带:即产业融合发展带;一环:即围绕田园综合体核心区周边一圈的观光环路。多园:指核心区周边不同主题错位发展的产业园区,具体包括设施蔬菜、精品瓜果、有机林果、高效农业、美丽乡村、优质杂粮六大主题。多主体发展:指项目承担主体、村集体、专业合作社等单位共同发展、共享成果。

  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服务功能,出台系列优惠政策,引进成熟电商户与培育本地电商人才,打造3-5家特色电商企业。培养一批直播卖货达人,发展5-10家电商销售大户。大力推进“瓜菜产业集群电子商务基地”建设。

  利用地热温泉资源,立足产业化、集约化、生态化,规划建设花卉、养老、农业休闲等项目。包括:骏茂花卉培育、生产、体验和观光;温泉康养休闲;休闲摄影基地、农业体验和采摘园;玫瑰香草园观光休闲和玫瑰加工等项目,打造集温泉健身休闲、花卉观光摄影、农业体验采摘等功能于一体温泉康养田园综合体。

  建设中药材种植园、精深加工车间、药膳和中医药文化养生园、药菜旅游体验园,栽植中药材树木,购置中药材、蔬菜精深加工及配套 ETS 微肥滴灌等设备,建设“药菜鲜吃”网上商城和实体店。

  大力生产高品质、高科技、高附加值农产品,发展产业精深、产业精品、经营精细、技术精湛、服务精致、装备精良、景观精美、文化精粹的精致农业,探索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相结合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道路。围绕粮食、蔬菜、果品、食用菌等优势产业以及惠白菊、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大力推进特色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打造一批精致农业产业带和示范基地,形成现代农业发展高地。至2025年,支持惠民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精致农业示范区,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为全县乃至全市精致农业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滨州市惠民县孙武街道(部分)、皂户李镇、淄角镇、麻店镇(部分)、胡集镇(部分),总面积约2.47万公顷,折合约37万亩。

  立足“规模化、科技化、设施化、标准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依托滨惠大道、滨石路、大济路,按照“一核、一带、三区、五园”进行空间布局。到2025 年,建成“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生产高效、绿色环保、现代物流、创新引领”的全国食用菌蔬菜标准化生产引领区、全国特色花卉苗木先导区、三产融合发展样板区、国家精致农业示范园。

  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按照“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设施标准、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投入品供应、统一种苗”方式开展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畜牧产品的优良品质和质量安全。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投入品控制体系建设,完善兽药监管平台、饲料监管体系、动物诊疗机构监督和管理体系,深入推进畜禽养殖标准化建设。开展标准化生产创建活动,建立生产记录台账,创建一批果蔬标准园、畜禽标准化示范场、苗木标准化种植基地,将惠民县建设成为滨州市乃至京津冀的“米袋子”、“菜篮子”和“粮袋子”生产基地。鼓励生产企业开展 ISO14000、ISO22000、HACCP 等标准认证。到2025年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比重均达到85%以上,省市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20处。

  制定形成惠民县农产品生产统一规范,主要以粮食、果蔬以及畜禽为主,指导农民开展规范化标准化生产,做好生产统一规范的宣传和推广工作,对基层技术人员培训,帮助生产规范切实落到实处。

  持续推进推进“省级食品安全先进县”建设工作,深入开展主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试点,完善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监管、执法体系,健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科学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项目管理、机构管理、队伍建设和运行保障,有力提升技术能力,确保检测结果可靠,有效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安全和农产品放心消费。

  以“质量+”为发展目标,从原辅料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的追溯体系,力争实现“生产者有规范、监管者有依据、消费者有保障”,夯实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安全。

  建设实验室约2000平方米,开展标准体系建设、品质安全检测、质量监测预警等,实现农产品从种植、收获到加工的全程可追溯,制定出台农产品电商标准,统一粘贴质量安全追溯二维码,开通微信公共服务平台等,构建电商专用可追溯供应链。配置相关检测人员,建立良好的卫生规范(GM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SSOP)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建立全面质量管理系统(TQMS);优化生产组织,实现清洁、高效的利用和生产;同时规范食用菌花卉苗木种植管理标准、生产加工标准,并定期对合作社及农户进行相关培训,提高相关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

  大力扶持发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控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

  大力实施品牌强县战略,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加快培育优质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增值空间。放大“惠民蜜桃”、“联五西瓜”、“麻店西瓜”地理标志产品;“淄角”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等品牌效应,继续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管理,推进“三品一标”示范县、镇、村创建。到2025年,“三品一标”认证数量突破130个。发挥惠民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用,继续推进全省首家县域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惠民原耕”建设力度,加快“原耕鲜珍”、“原耕鲜蔬”、“原耕鲜花”、“原耕特产”等产品系列品牌的申请、管理、实施和产品认定。严把产品质量关,打造过硬品牌。推进畜牧业示范品牌引领企业创建活动,打造绿色、优质的畜牧产品品牌,到2025年10家企业完成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深化“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积极组织遴选粮油示范企业,打造一批在国内具有影响力的绿色优质粮油品牌。加大农产品品牌形象宣传推介力度,组织企业参加全国优质农产品博览会、中国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农业类展示展销活动。

  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快实施“ 一带一路”和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开展农业对外合作试验区建设,培育农业对外合作大平台、大企业和大品牌,扩大农业对外合作投资,加强构建惠民县农业转型升级。

  实施特色优势农产品出口提升行动,扩大圆葱、大蒜、食用菌、苗木、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出口,确保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强化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企业联盟、合作社等在开拓国际市场中的作用,搭建农产品出易平台。充分利用“互联网+外贸”等新型市场拓展方式,拓宽农产品出口渠道,确保农产品出口保持稳定。

  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农产品出口企业境外注册商标,支持涉农企业自主品牌出口,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农业品牌。组织农业重点企业赴境外建设农产品展示中心,参加各类国际展会,开展技术交流、产品推广和项目合作。积极帮助龙头企业利用普惠制和区域性优惠贸易政策,加大“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农产品进口。积极引入国内著名农业企业在惠设立研发中心、分公司等,拉动本地农产品出口。

  加强农业科技等领域人才引进力度,加强国外先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重点引进国外优良种质资源以及农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生产、病虫害综合防治和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等领域的关键技术,做好农业外资利用工作。鼓励涉农企业、高校、科研单位通过联建研发机构、委托或联合研发、技术论坛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种质资源的管理经验,建成一批农业科技技术转移、示范服务基地。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蔬菜园艺、农业大数据、节水农业等领域国际合作。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鼓励支持种养大户发展成家庭农场,家庭农场以土地等要素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扶持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培育发展一批带动作用突出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引导、带领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到2025年,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150家,规范化家庭农场达到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00家。进一步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加强农民教育培训,推进农村实用人才认定管理,推动有关扶持政策向高素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倾斜,加快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加快落实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轮训计划,实施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农村青年创业致富“领头雁 ”培养计划、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乡村振兴巾帼女带头人培训等项目。到2025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5000 人以上。认定新型职能农民800人以上。

  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健全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着力打造服务乡村振兴、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培育多元化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水务、供销、邮政、粮食、农机等部门单位发挥优势,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效对接,按照布局合理、规模适度、半径适宜、功能完备的标准,向农村延伸农资供销、农机作业、农机维修、土地托管、统防统治、烘干储藏等服务职能,因地制宜发展综合型、专业型、社区型为民服务综合平台。发挥为农服务中心作用,推进县级和镇(街)为农服务中心建设,到2025年实现为农服务中心全覆盖。组建鲁北供销农

  业服务有限公司。发挥体育绳网协会、苗木协会及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开展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信息交流、外出参观考察等活动。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支持以农业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为依托,建设“农村综合体”,打造“乡镇 CBD”。推进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建设粮食服务中心、粮食质量检验监测站,发挥粮食流通对生产和消费的引导作用。到 2025年,全县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2200家以上,争创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

  在孙武建成惠民县土地流转交易中心,汇集全县所有土地流转相关信息,对有土地流转需求的地块信息进行公示,做好电子显示屏、电脑、服务器等设备的购买、安装与调试工作。建成土地流转电子化交易市场,提高交易双方撮合交易效率。

  在全县范围内建成1家农业综合社会化服务公司,为种植大户与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服务,串联农资企业与下游粮油加工企业,搭建农资-收储一体化平台,建立农资和农产品垂直化销售网络,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结合优质专用农产品品种的推广,推高农业生产效益,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程度。

  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因地制宜推广“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保底订单+无偿提供栽培管理+高价收购”、“长期订单+农业保险”等多元模式,建立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与小农户带动数量相挂钩的制度。依托惠民农投、鑫诚农业、齐发果蔬、冠铭菌业、美孚德食品等,推动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提供贷款担保、资助订单农户参加农业保险、打造联合品牌等,实现利益共享。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设施农业、精准农业等现代农业新业态。鼓励发展股份合作,引导企业采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个体共同出资兴办企业,鼓励合作社、农民个体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源作价入股,让农户参入企业生产经营。支持各类为农服务组织采取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方式,面向小农户提供生产性服务。加强工商资本租赁农户承包地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健全资格审查、分级备案、风险保障金制度,维护小农户权益。

  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贴息、设立基金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新型社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现代农业建设。鼓励工商资本投资适合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农业领域,发展智慧农业、循环农业、休闲旅游、环境整治等方面的综合经营,引导其进入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环节,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用地等扶持政策,明确政策边界,保护好农民利益。突出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筛选一批投资规模大、产业关联度高、辐射效应强的工商资本下乡项目,建立工商资本下乡重点项目库。严格准入条件,明确政策边界,加强对工商资本下乡的监督管理,防止农地非农化,防止侵害农村集体产权、侵犯农民利益。对已进入农业领域的工商资本,高度关注企业负债率、现金流等指标,强化经营方向的引导和规范,坚持以粮食和农业为主,防止流转后的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

  把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严守耕地红线,强化用途管制,加强永久基本农田质量建设,建立健全耕地保护补偿和激励机制,构建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耕地保护体系,严守136.3万亩耕地红线。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根据土地利用、农业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以水土资源环境条件较好、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优势产区为重点,实施粮食高产创建平台项目,将各级政府相关支农政策性资金优先向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倾斜,统筹推进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存、农田输配电等各类工程建设,全面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到2025年,累计建成75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稳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为抢抓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惠民县应积极行动、密切配合,以保护黄河生态、补齐发展短板、强化治理弱项、做大优势生态高效农业产业,深入调查研究,科学谋划惠民县黄河流域高标准农田建设。

  制定统一标准,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推进小方田向400亩规模的大方田转变,推广先进的粮食种植技术,对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和农产品进行统一配送与收购,促进规模化发展。做好技术服务与推广工作,确定粮食安全、绿色、高效生产。至2025年,将惠民县沿黄流域打造成为粮食绿色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示范区,累计建成22万亩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

  调整优化农机装备结构布局,优先发展大马力、高性能、复试作业机械,大力发展智能化高端农机装备。推广先进使用农业机械化技术和装备,促进机械化向产前产后延伸,推进粮食机械化干燥,示范推广花生机播机收等关键环节的机械化技术,推动粮棉油等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农业生产农机化作业面积显著提高,其中机耕和机收面积基本达到100%,大机械作业比例突破80%。

  以物联网技术改造农业。立足高端发展、协同发展,突出政府引导、市场先导、需求导向,坚持应用推广与技术进步相互依托,加快突破物联网核心技术,促进惠民县现代农业和物联网相关产业融合,及时准确掌握农田养分、虫害、墒情,实现田间科学管理。同时,推广应用智能感知芯片、移动嵌入式系统等物联网技术,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积极应用RFID电子标签和二维码,对农产品的加工、流通和销售环节进行跟踪。通过一批先进信息技术在惠民县农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保障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推动惠民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到2025年,建成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5个左右。

  建设业务中心,推进生产销售、科技信息、技术推广、政策信息、市场信息、电子商务、农机服务、特色产业服务、农民生活、农村金融、合作组织等业务系统的建设。

  在规模蔬菜食用菌生产基地内,对连栋温室进行安装物联网温室智能控制系统,主要包括传感信息采集、视频监控、智能分析和远程控制。安装无线网络视频监控系统。设计生猪和肉制品可追溯体系软件,将数据通过网络录入系统,在产品上打上追溯码,管理人员和消者可通过追溯码随时查询相关的信息。

  建设思路:充分创造条件,为返乡下乡本乡人员创业创新提供可选择的场所和便利的服务,增强各方面支持农村双创新政策的引导性、精准性和协同性,以科技功能区为基础,培育功能定位准确、带动能力强、影响力大的农村创业创新功能区。

  建设内容:建设办公实验室3000平方米,建设数据服务区域、产品展示区域、电商培训区域、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充分运用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化手段形成软硬件优化配置的数据平台体系。主要由农业墒情、苗情、虫情、灾情“四情”预警预报系统、农产品价格发布系统、农产品质量认证追溯系统、农业视频会议培训系统、农机调度指挥系统等组成。前端通过物联网、信息员、订单合同等链接农户及数据,后端依靠农业大数据系统中心进行数据存储、整理、分析和发布。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一方面通过对接京东、天猫、中粮我买网等第三方大型网络销售平台实现产品推广销售,提升惠民县整体区域品牌在电子商务平台的知名度,服务带动当地高品质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热销。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化方式设立“线上公共分销平台”,为县内网创人员提供“低门槛、零库存、低风险”的网络创业支撑,提供技术咨询、培训、摄影等公共服务。

  深入实施新品种选育与良种研发等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努力在良种产业化、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加快完善涉农科研平台体系,打造高水平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平台。强化支持鑫诚现代农业、齐发果蔬等院士工作站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农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流动(工作)站等。组建由省市业务处室骨干、山东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农业科技专家为成员的农业科技咨询委员会。组建惠民县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到2025年力争发展到15个以上。坚持产业园区、科技园区、创业园区“三园同建”,充分发挥沿黄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和惠民县现代农业园区引领带动作用,到2025年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家、市级现代农业园区达到20家以上,打造现代农业综合发展平台。发挥白蜡产业研究中心、特色苗木研究中心等平台作用,加强苗木新品种研发。

  在孙武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研发总部基地,主要包括农业科技综合实验平台、农业科技创新研发大楼以及农业创新性企业孵化基地等项目,为农业科研提供空间载体,为农业科技型企业工作、商务以及会务交流提供便利,建立农业创新性企业扶持计划,协调相关金融机构,为农业创新性企业提供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以及优惠信贷等。

  建设思路:积极与农科院、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高新技术企业合作,组建食用菌、蔬菜、花卉苗木新品种选育研究中心。以常规育种为主,与高新技术育种相结合。加快区域表现优秀的品系示范推广力度,探索具有较强抗病能力或特殊用途的新品种。

  建设内容:需科研实验室2000平方米,主要用于筛选培育适合惠民县种植、高产优质的蔬菜及花卉苗木品种,建设温室及配套设施设备,开展育种方法、育种材料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需试验基地约需50亩,农业用地配节水灌溉等设施,用于种苗的扩繁试验。

  合理布局农产品市场流通设施,建成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骨干,以农产品零售市场为支撑,以公益性产品市场为补充,以电子商务和区域特色农产品市场等新型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立覆盖县、乡、村的农资配送网络。到2025年,建设1处高起点、高标准的“区域农产品仓储物流基地”,在惠民县的各个镇(街道)重点培育1个物流节点,共计15个,通过产地标准化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努力实现粮食产地标准化仓储率达到85%,蔬菜、瓜果、林果等产品冷链仓储率突破60%,农产品产地仓储环节损耗降低15%。健全农产品产地营销体系,推广农炒、农企等多种形式的产销对接,积极对接省供销总社“城市中央厨房”示范项目,结合“供销e家”O2O电商经营服务体系,拓宽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渠道,打造“城市中央厨房”。推广实施“智慧便利店进社区工程”“品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乡村旅游后备箱工程”,推广农超、农企、农旅等形式的产销对接,采用定制化消费模式,形成产地与销地、生产者与消费者良性互动生态圈。

  通过改扩建或者新建的方式,有效利用辛店地处全县中心的地理优势以及相应的交通优势,在辛店设置惠民县农产品综合仓储加工物流中心园区,占地规模约为1500-2000亩,辐射全县,作为全县农产品内部流通以及对外流通的中心枢纽,向上直接对接区域农产品原产地,向下直接对接国内消费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发展“仓储、加工、物流、信息、金融”复合业态,提高效率,突出产业集群效应。

  通过改扩建或者新建的方式,有效利用大年陈的水果产品资源,建设大年陈水果综合仓储物流园区,占地规模约为1500亩,辐射全县,作为全县水果内部流通以及对外流通的中心枢纽,向上直接对接区域农产品原产地,向下直接对接国内消费市场以及国际市场,发展“仓储、加工、物流、信息、金融”复合业态,提高效率,突出产业集群效应。

  鲁北绿色农产品现代物流园位于产业园中部的麻店镇、滨惠大道南侧,基于麻店镇发展基础和建设意向,规划面积约500亩。按照“构建全产业链——打造高效现代物流体系”的任务要求,建设以食用菌和蔬菜为主的现代物流园,发挥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鲁北绿色农产品现代物流园主要包括绿色农产品(蔬菜果品)交易区、农资农机交易区、电子商务区、农产品冷链物流快速配送区、综合服务大楼及检验检测中心。项目建成后年配送新鲜农产品10万吨。总投资2亿元,到2025年实现交易总产值12亿元,增值3亿元。

  围绕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突出生态立农、市场活农、科技兴农、品牌强农,深入挖掘农业传统优势,聚焦农业绿化,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注重农业功能拓展与产业链延伸,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不断健全现代经营体系,着力推进“高质量、高水平”的绿色高效农业发展,切实强化一二三次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

  建立完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实现全产业链绿色化发展。大力推广畜禽生态健康养殖,发展种养结合的循环生态农业模式,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发挥禽乐畜禽、群利蛋鸡、吉好肉鸡饲养、和美食品、牧原集团100万头生猪全产业链项目等骨干企业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规模养殖。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大力推广应用新型种养模式和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健康养殖等技术,持续推进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到2025年,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加快推进畜禽排泄物、农作物秸秆、农业废弃物包装物资源化利用,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分别达78%、96%以上。

  以创建“省级森林城市”为目标,开展“绿满惠民”国土绿化行动,实施“通道连绿、水系扩绿、村庄兴绿、湿地添绿、林下透绿、产业富绿”六大绿色工程,扩大森林资源总量,提升生态功能。

  1.黄泛平原防沙农田防护区工程:以河流干渠、干线公路为依托,采取路网、林网、水网、方田网“四位一体”建设模式,建设高标准平原农田林网,区域内耕地基本实现农田林网化;在沙化地区营造防风固沙林,有效遏制土地沙化趋势,改良土壤,着力打造以绿化通道为骨架,以商品林基地、农田防护林为主体,农田林网、村镇植树相结合的综合平原农田防护林体系。支持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

  2.森林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依托国家重点林业建设工程,加快宜林荒坡、荒地、荒滩国土绿化。充分利用不适宜耕作的土地、未利用土地开展植树造林,增加森林植被。对植被稀疏、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地进行育林,提倡自然更新和人工造林相结合,提升林木质量,加快绿化进程。加强对未成林地、疏林地补植补造,加快植被恢复。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垃圾源头分类的村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维修服务、清运服务、处理利用体系,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持续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水平,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资源化利用试点,抓好生活污水治理;到 2025年,农村环卫基础设施配备率达到 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群众满意率达到 90%以上。到2025年,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的行政村比例均达到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

  1.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项目:在实现城乡环卫一体化全覆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完

  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市场化运作、减量化处理、资源化利用、数字化管理、法制化保障的工作机制,提高农村生活生产垃圾收运处置能力,到 2025年 100%以上的村庄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实施农村生活垃圾治理专项行动。推动全国(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县建设,探索适合农村生活、生产特点的垃圾就地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方式,全面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及整治。

  2.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按照统筹城乡生活污水处理、统筹改水改厕的原则,以镇域为单位编制县域村镇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对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自然保护区等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优先解决污水治理问题。根据农村不同区位条件、村庄人口聚集程度、污水产生规模等因素,因地制宜采用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相结合、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单户与多户相结合的建设模式和处理工艺。

  3.农村“厕所革命”改造工程:对有改造需求尚未进行改造的农户继续进行改造,验收合格后继续享受省、市、县(区)补助政策。农村新建住房应同步配套建设无害化卫生厕所。鼓励建设农村公共厕所。到 2025年,保持300户以上的自然村一座符合标准的公共厕所全覆盖目标。

  4.农村道路硬化项目: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因地制宜选择沥青、水泥、板材等硬化材料对村内道路进行硬化,推进农村道路“户户通”建设,到 2025年实现穿村公路和村内主干道路硬化持续提升,全县农村实现村内硬化道路“户户通”。

  5.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统筹城乡一体,加快推进城镇供水管网向农村延伸,逐步实现城乡供水同网、同源、同质;通过扩建、改造等措施,实现已建工程提标、提质,不断提高工程供水保证率和水质合格率。到2025年,千吨万人规模化供水人口覆盖率达到100%。

  加强全域村庄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城镇体系、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规划有机衔接,促进城乡空间布局合理、功能配套完善、产业集聚发展,有序推进我县2街道12乡镇全域乡村分类规划编制。优化乡村规划编制体系,以农村新型社区和新农村布局规划为依据,高标准编制村庄建设规划,实现村庄规划管理全覆盖。村庄规划编制要突出乡村特色,不照搬城市规划方法,根据村庄资源禀赋,深入挖掘本地乡土文化,突显乡土化、多样化,确保村庄规划符合实际、顺应民意,彰显特色,使乡村更像乡村。到2025年,美丽村庄建设和城乡融合一体化建设成效显著,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达标率100%,村庄规划编制率100%。

  按照村集体全有致富项目、排水沟全暗排、裸土全绿化(硬化)、乡土文化全挖掘、水塘全景观化、墙体全粉刷、弱电线路全整治、硬件设施全配齐“八个全”标准,高标准建设省市县示范村48个和美丽乡村片区25 处。2025年,每个镇(街道)每年至少打造一处美丽乡村片区,县级层面每年重点打造三处示范片区。围绕黄河、徒骇河和交通重要干道,集中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准确把握农民增收新形势和新潜力新动能,统筹推进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和就近就地创业就业。坚持创新驱动,丰富双创平台载体,大力建设各类众创空间,着力开创农民就业的第三空间,完善和健全覆盖城乡的就业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民创业就业,不断增加农民创业就业收入。推进农业农村“双创”,依托皂户李苗木大市场、好美居双创园、鑫诚农业等各级各类创业示范园和大学生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等平台,重点支持返乡农民工、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和下乡的城镇科技人员创业创新。加强对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园区、创客空间的指导扶持力度,充分发挥众创空间聚集示范区创业引领作用,为农村创业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和资源共享空间。2025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1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小于26%,农村居民财产净收入占比5%。

  1.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通过订单、定向和定岗式培训,对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到2022年,各类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接受1次职业培训。

  2.农民职业技能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构建布局合理、定位明确、功能突出、信息互通、协调发展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网络。

  3.农村“星创天地”: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型企业,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农民合作社等载体,利用线下孵化载体和线上网络平台,面向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合成、融资孵化、创新创业、平台服务于一体的创业基地,打造农村版创业空间。

  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进集体非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革。以实施新一轮薄弱村帮扶行动为重点,进一步创新发展模式、运行机制,进一步强化政策和财力支持,不断增强“造血”功能,按照集体经济增收三年攻坚行动要求,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清零倍增”计划,突出股份经济合作社的牵头作用,通过发展股份合作、特色产业、新业态、服务租赁等多种形式,增加集体收入。到2025年,8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集体经济强村占比达到60%。

  落实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制度,完善贫困人口医疗商业补充保险,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先保后征”政策,保障被征地农民社保权益。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加强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等制度的衔接。引导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统筹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做好低保、特困人员、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保障工作,加强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完善农村残疾人生活用电、水、气、暖等优惠政策。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提高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水平,确保农村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基本生活困难得到及时救助。到 2025年,我县70%的村庄建设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基本满足农村养老需求。

  以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交通物流、水利、信息、能源等重大工程建设,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推动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推进“农村公路+美丽乡村”发展,依托“四好农村路”政策,规划建设一批产业路、景观路、生态路、文化路,将自然生态、风土人情、乡村特色、传统文化等融入农村公路规划设计,全面打造“一镇一特色、一路一风景、一村一幅画”的精品示范工程。到2025年,“四好农村路”县乡道自然村全覆盖,农村成为令人向往的“大花园”。

  加快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推进能源供应设施和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统筹完善城乡能源供应网络、技术和服务体系,推动城乡能源一体化发展。实施数字乡村工程,综合运用多种技术手段,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移动和固定宽带网络建设。到2025年,农村家庭具备100M以上接入能力,扩大5G无线网络覆盖范围,实现农村地区移动宽带网络人口全覆盖。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推进农村新型社区集中供水,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稳定在100%。稳妥推进农村地区清洁供暖,到2025年,全县 75%以上的村庄实现冬季清洁供暖。开展整县整乡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扩大连片整治范围,巩固提升城乡环卫一体化成果。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整体推进就业、养老、教育、医疗等配套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合理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就地就近市民化。推进进城落户农村居民社会保险全覆盖,鼓励有条件的城乡居民平等参与城镇职工各类保险,逐步实现同城同待遇。促进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优化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资源,畅通人口双向流动通道,既让农民进城,又促进城市居民下乡。建立城乡统一、主体平等、产权明晰、合理有序的建设用地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土地价格形成的重要作用,切实保障农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

  落实加强耕地保护和改进占补平衡的政策。推进承包地“三权分置”,在依法保护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户承包权前提下,平等保护土地经营权。推进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承包权在自愿前提下退出、转让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开展土地承包权依法自愿有偿退出试点。巩固完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成果。在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基础上,加快推进“房地一体”农村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新型农村社区不动产统一登记,切实维护农村群众合法权益。完善农业农村发展用地政策,积极推行差别化用地,保障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民生基础设施项目等。到2025年,乡村振兴新增建设用地计划配给率达到5%。

  优先保障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推动各项政策集成落地,确保财政投入稳定增长,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打造的目标任务相适应。重点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园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生态保护、农村教育、文化、脱贫攻坚、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切实加大对县本级“三农”的财政投入力度;推进县级资金整合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推进财政补助改购买服务、改基金、改担保、改贴息等改革,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担保亚新体育贴息、以奖代补、民办公助、风险补偿等措施,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三农”。到2025年,第一产业投资占比达到0.95%。

  发挥人行惠民县支行引导作用,支持辖区内金融机构在支付、信贷政策、服务创新、精准扶贫等方面不断创新,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投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设施装备等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领域和环节,更好满足乡村振兴多元化金融需求,不得片面追求高收益。加强农村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惠民农商银行、舜丰村镇银行等进一步增加基层服务网点,设立设立便民服务站,优化镇村网点功能。加快创新农村绿色金融产品,加大对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农村土地流转和适度规模经营、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流转体系建设等支持力度。积极推广扶贫再贷款、支农再贷款、“创业带动就业”小额贴息贷款、个人小额农户短期担保贷款等助农服务。到2025年,全县涉农贷款增长额与贷款增长总额比达到20%。

  深化县校合作、地校合作,统筹山东财经大学、滨州学院、滨州职业学院等教育培训资源,围绕农村电商、高效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以现代青年农场主、产业扶贫对象等为重点对象,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进一步提高站位、整合资源、集成创新,不断巩固现有合作领域、拓展新的合作领域、提升扩大合作成效,培育形成新的标志性合作成果。协同推进村企结对、军民共建、省部联建试点等工作,进一步形成合作共建示范区的“大合唱”。

  坚持“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地位不动摇,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要求落实到政策制定、干部配备、要素配置、财力投放等各个方面。建立由县委书记、县人民政府县长任组长,县委分管副书记和县人民政府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各政法涉农直属部门为成员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把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作为一件大事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各涉农部门要积极主动对标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支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树立全局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强化服务意。

网站首页 | 关于亚新体育| 产品中心| 新闻资讯| 成功案例| 科普知识| 发展起源| 联系亚新体育| 客户留言| 人才招聘|
Copyright © 2012-2023 亚新体育(中国)官网 版权所有 浙ICP备2020033859号-1